預想中,技術水平差不多相當於我們這個世界1940年代的假想故事。央國的政治體例以漢唐兩制加上現代英國的君主立憲之混合,國勢相當於我們這個世界的清朝成功實施立憲、撐到1940左右時的程度。


這是世界地圖(偽)。


央國所在地放大。


國旗附上。




央國
Ian Empire

位於漢密斯西方的大陸強權,936年後成為君主立憲制的西方大國,國名中帶著震旦民族古代自豪的世界觀--世界中央之國。

雖然是早期文明相當繁榮昌盛的國家(約在紀元前3000年就進入信史時代),但是由於北方的克薩爾人入侵,而在紀元前400年左右被異族征服統治,在大破壞之後陷入黑暗時代。在紀元前120年左右,出現了率領前央國大姓貴族發動革命、喊出「驅逐韃虜、恢復央國」的口號,將克薩爾人擊敗之後驅往東方。

---被驅往東方梅因蘭方向的克薩爾人,把梅因蘭帝國消滅之後,造成漢密斯蠻族興起的契機。

在550年前後,漢密斯王國與央國在克薩爾與西法蘭妮一帶為了爭奪藩屬國的控制權,而爆發了數場境外戰爭,經過曠日廢時的消耗戰後,央國與王國達成協議,同意劃出勢力範圍,並設置界碑。王國在與央國一戰後,將擴張方向由西進轉為東進。

在各國陸續迎接工業時代與大革命潮時代到來之後,央國為了平息國內的共和主義者聲浪而改革了政治,實施以議會為主導的立憲王政體制;並一改過去的朝貢貿易作法,轉為積極的對外擴張,在870~920年間,陸續征服或將鄰近國家化為臣屬國。

930年之後簽署亞斯特洛限武公約,開始著手淘汰舊戰艦並設計新船;由於佔領區的要求獨立與自治聲浪日益高漲,最近正在研擬是否有可能組織「國協體制」的實用性。

當世界的兩大陸戰火正熾的年代,央國則選擇了敦睦政策。一方面以中立的國策避免捲入戰火中,一方面又利用大量產餘的農產品與輕工業製品換取兩聯邦的外匯,成為當時最富庶的國家之一,全盛時期時共有十六個鄰近諸國前往央國首都「漢都樓城」朝貢,成為接受央國外交支配與軍事保護的籓屬國。

964年時振武皇帝駕崩,司馬氏淑妃登基成為幼帝,改號詠寧。

966年時與南半球強權普雷斯坦發生運河衝突危機事件,成為導致日後普央戰爭爆發的火種。

國歌:泱央吾國

山川壯麗
物產豐隆
偉哉央國
神州稱雄

邦畿千里
家戶億眾
偉哉央國
天地至寵

綿亙古今
王業五千年
千秋萬世
孰能比央國!

(以下副歌重覆)

同心同德
共進大同
天地長祐我央國

政府架構

央國三省六部制之內容:

中樞機構是三省六部。三省,是指中書、門下、尚書;六部,是指尚書省所屬的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現略述三省六部之職權於下:

(1) 三省:

A. 中書省:(長官:中書令)
中書省掌管機要,決定軍國大政,為最高發令機關。全國最高政令,皆由中書草擬,以皇帝的名義和詔書的形式發出。中書省的長官稱為「中書令」,負責領導中書省。中書省除草擬詔令外,還處理尚書省及其它中央及地方機關的上行奏章、公大。並可「參與機密」,研討軍國大事,權力極重。是實際上的決策機構。

B. 門下省:(長官:侍中or門下侍中)
門下省之長官為侍中,是宰相之一,除參與軍國大事的討論外,還審閱上行文書,並提出意見。同時對中書省草擬的詔旨如認為內違失,可以批注送還,叫做「封駁」或「封還」,即對原詔旨提出不同意見,送回中書省重新擬撰。如果門下省覆核後沒有意見,便送尚書省執行。

C. 尚書省:(長官:尚書令)
尚書省為最高執行機關。全國一切行政事務都由其管轄,所以機構也最大。尚書令除「參與機密」,研討軍國大事外,主要是具體執行中書起草、門下審核而最終經皇帝批准頒佈的各項詔令。設左右僕射為副長官。


三省共組之政事堂,由三省長官及其幕僚組成。行政決策在此討論。三省長官均對議會負責。


(2) 六部:
尚書省長官總辦工廳,稱「都堂」,下設六部,吏、戶、禮三部在其左;兵、刑、工三部在其右,由左、右僕射分領。


A. 吏部(部長:吏部尚書;副長:吏部侍郎):掌管天下官吏選授、勳封、考課之政令。
B. 戶部(部長:戶部尚書;副長:戶部侍郎):掌管天下土地、戶口、賦稅、錢糧、財政收支。
C. 禮部(部長:禮部尚書;副長:禮部侍郎):掌全國禮儀、祭祀、科舉及學校教育。
D. 兵部(部長:兵部司令;副長:兵部參謀長):掌武官選授、獎懲、地圖及軍政事務。
E. 刑部(部長:刑部尚書;副長:刑部侍郎):掌全國律令、司法行政、審判重大案件及刑獄等事務。
F. 工部(部長:工部尚書;副長:工部侍郎):掌天下各項工程、工匠、屯田、山澤、水利和交通等政令。



(3) 御史台:御史台為中央監察機構,長官為御史大夫,下有御史中丞輔之,職掌以刑法典章糾正百官罪惡,直接向國民大會負責。御史台分台院、殿院、察院等,分掌糾彈朝中百僚、殿廷供奉與肅正朝儀,巡察州縣屬僚等事。



(4) 九寺:

司理全國庶政的,除上述六部之外,尚有九寺、五監,尚書省的六部是掌握方針政策的全國行政管理中樞,而九寺、五監乃具體的辦理機構,和六部對口負責。九寺長官稱九卿,其主要職權實歸六部所握。

a. 太常寺(長官:太常卿,以下類推):掌禮樂、郊廟、社稷、文化之事。屬禮部。

b. 光祿寺:掌官員薪俸考核,類似會計。屬吏部。

c. 衛尉寺(長官:衛尉司馬):掌陸軍作戰。屬兵部。

d. 宗正寺:掌中央法律事務。屬刑部。

e. 太僕寺:掌公務官員選任。屬吏部。

f. 大理寺:掌刑名及斷獄。屬刑部

g. 鴻臚寺:掌賓客及四夷朝見等外交之事。屬禮部。

h. 司農寺:掌國家建設計畫,類似經濟部。屬戶部。

i. 太府寺:掌財稅收支,類似財政部。屬戶部。



(5) 五監:

五監亦如九寺,大抵均遵循舊制遺規而設,彼此各有分工:

a. 國子監(長官:國子監祭酒):掌教育、太學等教育事。屬禮部。

b. 少府監(長官:少府總監):掌工業生產之事,屬工部。

c. 將作監(長官:將作總監):掌土木工程建設事。屬工部。

d. 官器監(長官:兵器總監):掌軍事後勤製造。屬兵部。

e. 都水監(又名水師提督府。長官:水師提督):掌海軍。屬兵部。


央國國會

央國的民意機關分為大夫議院和庶民議院兩院,前者議員由王族與貴族派任,後者則由各道州依人口比例經由投票直選議員組成,一般說來,大夫議院只是用來追認庶民議院通過決定的橡皮圖章機構,真正握有國政權的是庶民議院,但央國皇帝享有最終裁決權,所以央國的皇權對國政還是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力。

一般說來,多數黨的黨魁即兼任中書令;尚書令則為其所任命人士。門下省侍中,則由第二多數黨的黨魁兼任。

(央國沒有所謂的執政黨,因為皇帝有最後的裁決權,而官員的任命也需皇帝的批准,議會只是提供國政的方向,再交由皇帝裁決後由政府機關執行。不過自詠寧帝後央國皇帝就很少動用裁決權否決庶民議院通過的議案。)